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揭秘:苏秦为什么会投靠最弱的燕国?

介绍苏秦:战国纵横家的传奇人生

你是否听过关于苏秦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为你细细道来。

苏秦,战国时期的杰出外交家、谋略家,纵横家中“纵家”的代表性人物。他与“横家”代表人物同门鬼谷,虽为师兄弟,但在政治舞台上却是政敌。当张仪困顿时,被苏秦激发,决心以“连横”破“合纵”,入秦为官。苏秦早年的经历与张仪相似,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但他并未选择强大的秦国,而是投向了“最弱”的燕国,一心事燕。这是为何呢?

一、早年坎坷,幸遇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学成归来的苏秦虽有鸿鹄之志,但初次游说并未得到重视,家人讥笑,说他所学不如从事农桑。闭门不出的苏秦遍观群书,待领悟到“合纵”大策后,认为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他的满腔热血处处碰壁。求见周显王,不被信任;游说各国君王,未被采纳。直到来到燕国,苦等一年多才得燕文侯召见。苏秦抓住机遇,分析燕国利弊,终于得到燕文侯的青睐,成为燕国名士。从前的阴霾一扫而光,扬眉吐气的苏秦决定一心回报燕国的知遇之恩。

二、合赵一体,从约为长

赵文侯问苏秦燕弱之理,苏秦认为燕弱不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而在百里之内的赵国。他提出燕赵合为一体,组成合纵联盟,以保燕国平安无事。燕文侯大喜,资助苏秦入赵。苏秦说服赵国国君同意燕赵联盟,并以此为契机,游说各国国君,倡导“合众弱以攻一强”,以山川地缘、政治姻亲等为凭,借山东六国的合力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张。尽管人心难测,六国联盟亦有瓦解之时,但苏秦以六国之力制约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虽最终六国败于秦国,但若非山东六国未能始终贯彻合纵之策,秦国也无法逐个击破。可见苏秦之才冠绝天下。

三、合纵难成,约败入齐

苏秦的六国合纵之策虽完成,却未能长久。在犀首的带领下,齐、魏联军进攻赵国,攻城略池。苏秦恐齐国报复,请求使燕以报齐。事实证明合纵大策难成并非策略本身有问题,而是山东六国不团结。苏秦重归燕国后,与齐国结下梁子。随后,齐王趁燕文侯去世、其子燕易王继位之机,攻打燕国,侵占十座城池。苏秦入齐周旋,为燕国保全而退还占据的城池。为了保全燕国,苏秦在齐国施展外交手段,甚至在逝世后继续影响齐国的政局。他劝说齐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的经济。随着孟尝君的下台,苏秦进一步施展外交欺骗,暗中削弱齐国,极力挑拨齐、赵关系,甚至牺牲富饶的宋国。为了保燕国,苏秦从中作梗,还让自己的弟弟进行阻挠。最终,为了使齐国彻底孤立,苏秦鼓动齐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国,造成齐国四面树敌,为齐湣王身死埋下隐患。

苏秦一生历经大起大落。战国乱世给了他这样的纵横家机会。“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因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风云变幻而备受争议。苏秦,这个名字在历史舞台上几经沉浮,就仿佛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敢搏击的海鹰。有人对他心存疑忌,指责他背叛国家,甚至诽谤他出卖国家利益。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拨开表象去本质。

在历史的传承中,苏秦的形象并非简单的负面标签所能概括。他的一生,是对忠诚与智慧的最好诠释。他以忠心事燕为本,不惧艰难,历经沧桑。他的故事跨越了时代,展现了一位英雄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毅力。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为了报恩的奋斗史。当年燕文侯的知遇之恩,如同春雨滋润了苏秦的心田。为了这份情谊,他誓要回报。他选择了以智取胜的道路,巧妙地制齐了赵地,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与繁荣。这一切都源自他对燕国的赤诚之心,他的行动证明了那句古老的话语:“士为知己者死”。

他的忠诚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不曾退缩,始终坚守初心。他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与尊敬。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与信仰而勇往直前。

苏秦的人生历程仿佛一部史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忠诚、智慧与勇气成为了永恒的话题,激励着后人去追求信仰与理想。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忠诚与信仰的坚守。

当我们谈论苏秦时,不应该只看到他的争议与诽谤,更应该看到他背后的信仰、忠诚以及为国家付出的努力。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传奇。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真正面貌。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