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这座繁忙的都市里,有一群特殊的“活人白鼠”,他们为了获得报酬或出于其他原因,勇敢地参与了药品的人体试验。这些试药人,用自己的健康身躯进行着一系列的药物测试,为新药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多数人眼中,小白鼠是实验室的常客,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在济南的医院角落,也有一些人在进行着药物的试服、试打和活体实验。他们接受试药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许是报酬的吸引,或许是出于对医学研究的热爱。但不论如何,这群人的存在为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于试药的风险和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阶段,其中健康人的试药是确保药物安全的关键一环。在我国,虽然试药话题在公开场合始终保持低调,但这一行业确实存在且正在逐渐发展。对于试药人的招募,往往通过在医学院校校园张贴广告或在大学网站登招募启事来完成。这群人中,医学院的在校男大学生尤为受欢迎,他们凭借对药理知识的了解,能与医生进行良好沟通,对不良反应不会过分担忧。
试药的过程并非轻松之事。试药人需要接受全面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符合试验要求。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前,已经进行过动物实验和毒性试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试药人没有风险。试药人需要承受药物可能带来的未知副作用和潜在风险。为了科学进步和人类健康,他们选择勇敢地站出来。
在试药过程中,试药人要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了解实验的内容、风险和收益。这份知情同意书是对试药人的权益的保障,同时也是对道德的尊重。试药期间,试药人会接受严格的医学观察,包括各种生理指标的监测和副作用的观察。试验结束后,试药人会得到一定的报酬,但后遗症的问题也是他们最为担忧的。虽然医院表示不会进行后续随访,但在试验前已经向国家药监局和医院委员会报批,风险处理应急预案已经完善。
我们接触到的陈赞新(化名)是一位曾经参加过试药的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试验,需要一天内抽24次血。我的血管都扎青了。”尽管面临困难和痛苦,但他表示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和对人类健康的关心,他选择继续参与试药。
试药之旅:一位参与者的真实经历与心声
陈先生,一位勇敢而坦诚的试药参与者,向我讲述了他的试药经历。他曾尝试了一种针对心脏病治疗的新药。在试药前,他与医院签订了协议,整个试药过程持续了半个月。
在这半个月里,陈先生服用了新药,并经历了频繁的抽血化验。一天内,他的血管被扎了24次,每个小时抽取一次血样。尽管血管被扎青了,但他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他积极配合医生,讲述自己的感受,最终,试药结束后,他获得了1800块钱的报酬。
谈及为何去试药,陈先生坦言,多数人可能是冲着报酬去的,还有一些人则是怀揣着医学理想。他也提到了曾经一位同学试药后的遭遇。那位同学在完成试药后一个月,腿神经出现问题,脚无法抬起。尽管医生检查表示可能是吹空调所致,但他仍然认为可能与试药有关。虽然最终症状消失了,但这仍然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陈先生表示,那次试药后,他并未再次参与。因为听说多次临床试验可能会积累潜在的后遗症,影响身体健康。他意识到,像治疗精神病症、艾滋病的药物仍然存在一定风险。
【专家观点】
试药人的权益尚未得到充分保护。据了解,我国平均每天有370种新药问世,每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之前,都必须经过多名健康人的试验。在济南,三家可进行一期临床试验的三甲医院,每年都需要进行数次新药一期临床试验,每次需要20-30名受试者。这意味着济南每年的“健康试药人”数量应达数百人。
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药理实验中,更多的是“患者试药人”。他们一般是新药能够对症治疗的患者,没有相应的报酬,只有百元左右的交通费补贴。他们之所以试药,有的是为了免费受试药物,有的则是为了得到医生更多的关注和为其制定的多种治疗方案。
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曹永福坦言,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单位并未尊重甚至侵犯了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存在隐瞒药物风险性、解释不清或仅达成口头知情同意等问题。而我国尚未有针对人体试药的专门法律,现有的《药物临床实验质量管理规范》并不具备强制作用,且经济补偿金额并无明确标准。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健康人体的试药,但应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保护临床试药者的利益。曹永福的这番话,无疑为试药者权益的保护发出了有力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