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一个以管理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职责的部门,近期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焦点并非在于它的主要业务,而是在于行业的监管。
在正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5届世界与健康大会上,中国的控烟状况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与健康大会的召开背景,正是全球对控制日益重视的反映。而中国的控制问题,无疑成为了这次大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中国拥有庞大的吸烟人口,占全球烟民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也有大量的人口暴露在二手烟的危害之下。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全球控烟趋势相比,我们的成效并不显著。控烟协会明确表示,要想实现有效的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将部门的职能与业分离。
回想起几年前在国际控烟大会上获得的“脏烟灰缸奖”,以及去年中外专家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我国控烟政策执行力度得分不高的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什么我国的控烟进程并不理想?其中的障碍和阻碍又是什么呢?
正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与健康大会提出了“迈先无烟世界全球规划,本地实行”的口号。作为本次大会的焦点之一,新加坡以其较低的吸烟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新加坡保健促进局首席执行官洪合成表示,未来他们将把更多精力放在年轻人身上,因为大约80%的吸烟者是在21岁以前开始吸烟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与健康大会一直在积极倡导全球范围内的控烟行动。尽管全球在控制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吸烟率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立法不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下而上的行动。洪合成指出,为了真正实现控制,必须做好社区工作,建立本地化的无烟生态环境体系。只有当和民众都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并共同努力抵制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无烟环境。
为了实现一个无烟的世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的危害,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同时更需要从基层做起,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控烟行动中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在全球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达到惊人的600万,且这一数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攀升至800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吸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对此发出警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超过十亿的烟民中,有八成的烟民来自中等和不发达的国家,这其中,中国的烟民数量尤为突出,已超过三亿,位居全球之首。尽管中国是《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但在控烟行动的效果上并不理想。去年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我国的履约情况评价得分不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排名靠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新加坡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尽管中国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在控烟方面的进展正在逐步增强。
这次在新加坡召开的会议吸引了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代表参与,会议主题是“向无烟世界迈进”,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控烟行动。陈冯富珍在会议开始就强调了中国在控烟方面的紧迫性,指出中国必须加大控烟力度。从我们的记者阿力木斯的现场报道来看,他对中国控烟进程的关注度深感认同,观察到会议中对于中国的烟民数量、业的增长幅度等话题的关注非常高。同时他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演讲中提及中国的控烟工作和发展行业的工作均来自于同一部门时,与会代表的反应令人深思。这也反映出各国在控烟工作上的差异性。
当我们站在经济的角度看产业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当我们站在民众的健康和公众卫生条件改善的角度时,情况则截然不同。从2004年到2011年,销量上升了28.76%,而我们的控烟进程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尽管早在2005年中国就已加入世界的《控制框架公约》,并承诺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实现全面禁烟,但遗憾的是这些目标并未实现。
当我们回顾这些年的控烟历程,遗憾之情难以言表。究竟中国的控烟行动是否真正得以实施?又是如何展开的呢?让我们继续深入。
面对现实,数据令人震惊。全球最大生产国与消费国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控烟挑战。据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三亿的烟民,每年消耗高达两万亿支。每年因吸烟导致的疾病死亡人数达到一百二十万人,直接成本高达两千二百七十五亿。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七亿四千万人正在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自2005年开始,中国已积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控制框架公约》。按照公约的约定,我们应在五年内实现公共场所禁烟,并广泛禁止所有广告、促销和赞助。我国也承诺在包装上加大健康警示标签的占比。六年过去了,这些承诺是否得以实现呢?
现实的场景是,我国的包装上的警示文字寥寥无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销售的包装,那些警示标签触目惊心。尽管我国有150余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控烟条例,但在过去的五年中,一些城市甚至未曾开出过一张禁烟罚单。
根据2010年的中国控烟报告,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数量却在三年内增加了两亿人。吸烟导致的死亡率比例已经由12%跃升至16%,每年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结核和交通事故的总和。
五周年之际,中外专家发布的联合评估报告指出,我国的控烟工作效果不佳。伴随着这一结果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档烟及超高档的天价烟不断充斥市场,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在国家专卖局的数据中,销量和销售额均呈现增长态势。行业的利税更是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其利润甚至超过了部分A股巨头。
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要控烟?全国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连续15年都在创收大户名单上。一方面我们承诺要控烟,另一方面业的快速发展也显而易见。真正的态度是什么?控还是不控?对此问题连线了中国参加新加坡“或者健康会议”的专家杨功焕先生。他表示:“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控烟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业的干扰以及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真正的控烟目标并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关于包装与控烟话题的
一直以来,中国作为《控制公约》的缔约方,在履行公约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复杂问题。关于烟盒包装标签的规定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公约的要求,烟盒上的警示信息应占据可见部分的50%以上,至少不得少于30%。目前中国市场上流通的包装却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景象,甚至有些包装上还带有鼓励消费的宣传语。
杨功焕先生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业的干扰。国家专卖局作为企业的管理机构,在执行公约要求时自然会有所抵触。这导致了我国控烟工作的不力。实际上,工信部既是控烟的主导部门,又是行业的主管部门,这种矛盾的角色让其在执行过程中倍感困扰。
企业近年来在公益活动方面的投入加大,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尽管这些公益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但事实上,这些活动往往带有促销的目的。例如,某些公益活动以品牌命名,甚至将品牌与对有利的形象植入到年轻人中,鼓励他们成为未来的烟民。
回到新加坡召开的会议主题“或是健康”,二者并不能共存,只能选择其一。对于我国来说,禁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期望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控烟工作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不吸烟的人,我们也应该提出自己的权利。当身边有人吸烟时,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控烟工作还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进。例如,部门的功能需要与业分离,以确保控烟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在控制方面存在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以及官场上的“专业不对口”问题。工信部作为主管部门,应该专注于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不是在控制上为企业撑腰。只有如此,我国的控烟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控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进,加强控制工作,确保公众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