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太监宰相rd李辅国拥立两位皇帝残杀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位特殊的角色引人注目:赵高和李辅国,这两位太监竟跃升至宰相高位。赵高以阴险毒辣著称,臭名昭著。而李辅国,他的臭名亦不在赵高之下。不同于赵高的是,李辅国的上位之路并非仅仅依靠阴谋诡计。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出生于唐朝的盛世时期。他的家庭背景普通,因生活所迫,被阉割送入宫中成为了一名太监。他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李静忠的崛起与一匹马紧密相连——那是太子李亨的宝马。他在皇家的马厩里工作,凭借聪明才智和对工作的热情,逐渐赢得了太子和太子妃张良娣的赞赏。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巴蜀避乱。在这一动荡时期,李静忠积极为太子出谋划策,最终促成了太子的即位。他凭借聪明才智和敏锐的判断,成为了肃宗皇帝的“开国元勋”。他不仅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还掌握了重要的军政大权。

随着李泌的出现,李静忠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李泌是肃宗的朋友和老师,深得玄宗和太子的尊敬。李泌的出现打破了李静忠与肃宗之间的良好关系。为了争夺权力,李静忠开始对李泌产生嫉恨心理。

当肃宗在灵武继位后,张良娣与李静忠联手,共同对付李泌。他们不仅排挤李泌,还试图将肃宗引向歧途。李静忠为了讨好张良娣,不惜违背国家大计,甚至毒死了肃宗的儿子李倓。他们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也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在这个过程中,李静忠展现了他的阴险毒辣和权力欲望。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他的行为不仅加速了唐朝的衰落,也让他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历史骂名。

李辅国(李静忠)是一个权欲熏心、阴险狡诈的人物。他的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剧。他的故事警示我们,权力的诱惑往往让人迷失方向,只有坚守道义和原则,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背离道义、追求权力的人物最终都会遭到历史的唾弃。李静忠和张良娣的卑劣行径,令建宁王李倓深感愤慨,他向父皇揭露了二人的种种恶行,请求父皇予以严惩。肃宗并未立即表态,只是让李倓退下。得知李倓的行动后,张良娣和李静忠决定共同对付这个叛徒。

有一天,广平王李俶因前线捷报而沉醉其中,却在深夜遭受刺客袭击,肩膀被刺伤,生命垂危。肃宗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即命令李静忠捉拿刺客。不久,一个蒙面刺客被带到肃宗面前,当肃宗质问其背后的主使者时,刺客竟然说是建宁王李倓指使,并声称如果不刺死广平王,自己的性命也难保。肃宗听后心如刀绞,对李静忠和张良娣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李静忠却故意在肃宗面前火上浇油,提出如何处置建宁王的难题。肃宗在愤怒之下,决定依法处置,一杯毒酒便被送到远在军中的建宁王李倓手中。李倓对此一无所知,最终饮下毒酒丧命。

广平王李俶清醒后得知真相,决心为弟弟报仇。而李泌在得知此事后,既悲痛又恐惧,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与此李静忠和张良娣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他们开始密谋架空肃宗皇帝。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后,李泌选择离开权力中心,进入衡山修道。失去了李泌这个制衡力量后,李静忠如释重负。随后,肃宗深居皇宫,大封功臣,其中包括提升李俶为楚王、张良娣为淑妃、李静忠为殿中监等。不久,他们又假传圣旨请回玄宗皇帝并强迫其移居太极宫。这一切行动都在李辅国的掌控之下,他逐渐取代了肃宗在朝中的权力。

当肃宗意识到李辅国的野心时,已经无力回天。李辅国不仅掌握了宫中大权,还掌握了禁军,他每日侍奉在肃宗左右,所有的军政诏令都必须经过他签字才能施行。除了正式朝会外,平时宰相百官上朝奏事时,肃宗一般不出朝,均由李辅国代替接奏、发布号令。此时的李辅国已经大权在握,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张皇后为了将来的皇太后之位与李辅国勾结企图迫肃宗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了拒绝反使肃宗立了成王李俶为太子并将其改名为李豫张皇后对此更加痛恨但却无法陷害太子任何把柄。

与此同时玄宗皇帝被迎回长安后却成了李辅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李辅国假传圣旨强迫玄宗皇帝移居太极宫并时常在肃宗面前造谣称玄宗可能会对他不利迫使肃宗做出让步。最终李辅国成功地架空了肃宗皇帝完全取代了皇帝决定朝政大事的权力从此肃宗对李辅国已由原来的信任变为仇恨。

《李辅国的权力之路与皇后之殇》

上元二年,李辅国官至兵部尚书,早已权倾天下。他狼子野心,还向肃宗索取更高的官位,欲登宰相之位。这位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将领,却在朝廷的权力争夺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肃宗对李辅国的贪婪要求心知肚明,却不敢直接拒绝。他委婉地表达了对李辅国成为宰相的担忧,担心文武百官的反应。李辅国并未死心,暗中拉拢朝臣,企图通过百官推荐上位。肃宗心知肚明,秘密召见萧华与裴冕商讨对策。这两位忠诚的大臣坚决反对李辅国,誓死保卫朝廷的权威和皇室的尊严。

李辅国的报复并未就此停止。他开始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专权,企图将他逐出朝廷。肃宗无奈,只好罢免萧华的宰相职务,将其降为礼部尚书。随后,李辅国又利用同样的手段将裴冕逐出京师。这一连串的事件使李辅国更加狂妄自大,视天下如无物。

张皇后在幕后也悄悄策划着阴谋。她试图通过废掉太子李豫来夺取权力。为了达成目的,她与李辅国暂时结为同盟。但随着肃宗病重无法上朝,张皇后与李辅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张皇后试图利用借刀之计除掉李辅国,但阴谋被李辅国的亲信程元振察觉并报告给李辅国。

李辅国果断采取行动,封锁宫门阻止李豫进宫,并趁机冲进肃宗的卧室抓住了张皇后。在这一连串的变故中,肃宗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去世。李辅国随后下令将张皇后及越王李系等人斩首,同时牵连的一百多人也全部被杀。随后,在李辅国的拥戴之下,李豫即位成为唐代宗。

代宗即位后,尽管对李辅国的专权不满,但由于他的拥戴之功并未敢动他。相反地,代宗还加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使他成为唐代第一个以宦官身份担任宰相的人。李辅国的骄横跋扈并未停止,他甚至公然对代宗说“大家只管坐镇宫中,外面的事情尽由老奴处置。”他的气焰嚣张至极。代宗虽然不满,但受制于李辅国的权势以及初登皇位的局面不稳只得隐忍不发。然而这一切引起了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的不满。程元振野心勃勃企图取代李辅国的地位成为新的权力核心。于是他在代宗面前揭露李辅国的罪行请求制裁。代宗见状决定利用程元振除掉李辅国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和较量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李辅国,一位在唐朝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的“太监宰相”。他的功勋与过失并存,命运之轮在他身上无情地旋转,最终走向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

代宗皇帝因念其劳苦功高,看到李辅国年龄已高,希望他能够安享晚年,决定让他好好歇息。军务繁重,便交由程公公接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辅国的职务被突然解除,程元振接任了他的职务,并命令他搬出皇宫,返回自己的府邸。

李辅国被这个消息震惊得无言以对。百姓闻听他的罢免,欢欣鼓舞,长安城一片沸腾。他在举国上下唾骂声中,不得已请求辞职。代宗趁机解除了他的中书令职务,封他为博陆王,允许他进京朝拜。此时的李辅国,真是有苦难言。

一日,李辅国想进入中书省递交一封谢表。刚踏入门槛,值班的官员便大声呵斥他:“您已被罢免宰相,不得再入此门。”李辅国气愤之下,来到代宗面前,表示要侍候已故的旧皇。代宗知道他心里有怨气,只好下诏安慰他,并准备送他出京。

就在李辅国准备离京之际,一个刺客于宝应元年十月十八日晚闯入他的府邸,割走了他的脑袋和右臂。这个罪恶滔天的李辅国终于结束了他的生命,时年59岁。

李辅国的死因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代宗皇帝因过去的积怨和李辅国的残忍行为而下令刺杀;有人说是程元振为了报复和威慑而动手;还有人说这是民间的侠客为了平民愤而进行的行动。尽管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代宗下令追捕刺客,用木头为李辅国制作了一个脑袋,安在他的无头尸体上,加以安葬,并追赠他为太傅。李辅国的一生就此结束,他的事迹和死因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以上就是“太监宰相”李辅国的全部内容。更多历史奇事,请关注奇事网频道,我们将持续为您揭示历史的真相和奥秘。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