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以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的一颗鲜艳的红痣来验证女子的贞操,这种方法被称为“守宫砂”。这种传统习俗并非简单的象征,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壁虎和丹砂的古老传说。
相传,壁虎被养在瓦罐中,每天喂食丹砂,当它吃到大约七斤丹砂时,就被捣烂制成守宫砂,涂抹在女子的肢体上。这颗殷红的痣在没有发生性关系的情况下终身不灭,一旦有性生活便会消失。这种办法主要在未结婚的女子中使用,已婚妇女则无效。这个传统随着理学的兴起而得到推广,但在宋代初期,由于经验不足,闹出了许多笑话和误会。
在四川发生的一个著名冤案便是其中的一例。故事的主角是万县富豪林宓,他前往汴京接受宋太祖的面试,等待任命。除了正妻外,他还有五位侍妾,其中最小的侍妾何芳子,是后蜀政权兰台令史何宣的女儿。灭后蜀后,何宣不愿降宋被杀,何芳子因此沦为林宓的小妾。
林宓在出发前,为了放心不下年轻的侍妾们,向好友上乙真人寻求守宫砂。上乙真人从江湖术士那里购买了一些守宫砂,并向林宓解释了其用法。于是,林宓亲自为妻妾们点上守宫砂。
何芳子是个千金小姐,她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却让她嫁给了一个乡间的土财主,还要和其他女人争宠斗气。她对这种无聊争斗毫无兴趣,但由于她年轻、貌美、气质高贵,却遭到林宓的冷落和其他女人的嫉妒。在点上守宫砂时,她拒绝了这个近似屈辱的做法。在她看来,守贞固节是女人理应遵守的本分,不必有任何形式上的约束。林宓和其他妻妾们并不理解她的想法。无奈之下,何芳子只好妥协,让守宫砂点在手臂上。
那些女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守宫砂痣,不敢洗涤、不敢擦碰。而何芳子却痛恨它,仿佛那是她身上的污点。她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照常沐浴洗涤,不久守宫砂就消失了。这给了那些女人攻击她的借口,她们讽刺、嘲笑甚至公开骂她偷人养汉。更有一些女人不辞辛劳地守在何芳子的窗下偷听,随时准备捉奸。
半年以后,林宓已经在汴京任职,派人将妻子和五位侍妾接来京城。当他检查妻妾们的守宫砂痣时,发现何芳子的消失了,于是愤怒之下给了她两记耳光。何芳子自认行为端正、感情专一,坚决不肯承认有任何不当行为。林宓的责打和怀疑让何芳子感到绝望。她留下血泪交织的遗书,选择了自缢而死。
林宓以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但实际上何芳子更多的是对自己命运的绝望和对未来无望的无奈。她在遗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清白和对命运的无奈反抗。然而由于封建时代的思想束缚和无知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林宓在万县财大势大可以随意处置奴仆或侍妾的生命而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但随着社会进步到了天子脚下的汴京城人命关天不可轻忽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何芳子的悲剧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习俗背后的真正意义何在是否应该盲目遵从习俗还是应该更加关注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成为那个时代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古老的开封城中,提林宓被召来接受审问。面对严肃的判官,他无法隐瞒,只能如实道出事情的经过。
判官听后,深知其中必有冤情。他用林宓所剩下的朱砂,慎重地点染在三名妇人臂上。随后,他将一条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只见那壁虎瞬间就将守宫砂舔得干干净净。
事实上,守宫丹砂点在处女的手臂上,经过数日的不加洗涤,便能深入皮下。即便经过擦试或洗涤,它也不会轻易抹去,而且颜色愈发鲜艳。一旦女子破了童子之身,颜色便会自行褪去。对于已经有过婚史的女性来说,守宫砂毫无用处。何芳子所受的冤枉,实在是不白之冤。
开封府尹经过审理,判定何芳子清白无瑕,而林宓滥用私刑,逼死侍妾,罪行严重。他被免去官职,并受到加重处罚。
这个案子因涉及四川地方,触动后蜀政权的子民,连中央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也介入其中。就在大理寺重判之际,林宓神秘地离世,而上乙真人也选择投湖自尽。
人们深深同情何芳子的遭遇。她从千里之外的四川万县来到汴京,却含冤蒙屈地游魂异乡。为了表彰她的贞节,有人发起建造一座“贞女庙”。这座庙宇自宋代以来,历代都有所重修。至今,在河南开封城南,仍可见到这座庙宇的踪迹。有时人们又称它为“守宫庙”。
《博物志》中记载,若以朱砂喂养壁虎,壁虎全身会变赤。待其吃满七斤朱砂后,将其捣烂并千锤百炼。用这种物质点染女人的肢体,所形成的颜色不会褪色。只有在女子行房后,其颜色才会变淡消褪。这就是称为“守宫砂”的传说。
尽管这种传说在武侠小说中经常被借用,但实际上它并不能代表女子的“贞操”。因为守宫砂是人为加上去的,并非女子天生所有。在未婚女性身上寻找所谓的“守宫砂”,只能反映寻找者的无聊与无知。同样地,有无守宫砂与女子的贞操毫无关系。如果现代人还把传统的谬传当作宝贝,那他们的愚昧程度就可见一斑了。
在这个充满古老传说的背景下,“守宫砂”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说,更是对人们观念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贞操并非可以通过外在的标志来证明的,而是源于内心的纯洁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