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披露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到毒蜜饯事件全面爆发,来伊份作为一家休闲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短短几天时间内经历了声誉的骤然滑坡。从前的门庭若市,到如今门可罗雀,令人不禁唏嘘不已。
在北京的多家来伊份门店,原本火爆的销售场面已然不再。店面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最大降幅超过五成。某门店的销售人员表示,问题蜜饯被曝光后,来伊份已经下架了三家供应企业的超过二十个品种的产品。即便如此,每日的营业额依然从近万元跌至三四千元。尽管公司对外发布了声明并公布了涉事产品的检测报告,力图证明产品合格,但消费者信心受损严重,来伊份的产品销量仍持续下滑。
毒蜜饯事件的曝光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央视财经频道的镜头直击了山东、杭州等地多家蜜饯生产企业的严重违规行为,包括生产环境污秽不堪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严重超标等问题。涉事的灵鑫、梅园和永海三家企业正是来伊份的蜜饯供应商。这一事件不仅给来伊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使其品牌声誉遭受重创。分析师估算,根据其毛利率和销售额计算,来伊份因蜜饯事件导致的利润损失可能高达数千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来伊份的招股书中显示,蜜饯是其综合毛利率最高的细分商品类别之一。在事件爆发前,蜜饯商品一直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此次事件的爆发无疑对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从上市要求的硬性数据看,“毒蜜饯”事件对以商贸模式为主的来伊份似乎影响不大,但却暴露了其供应商渠道管理和内部治理存在的严重风险。一位证监会前任发审委员表示,基于此次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的内控问题,来伊份的IPO前景堪忧。
来伊份的经营模式是将研发与终端销售紧密结合,而将中间的生产、运输环节外包。这种经营模式虽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表示,来伊份作为休闲食品连锁门店经营的企业,其全部销售的产品都是贴牌产品,自身并不参与生产,这对公司在采购、管理、质监等环节的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不到位,就会给企业带来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此次事件正是暴露了来伊份在质量体系建设和对全产业链把控方面的不足。营销专家穆峰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
“毒蜜饯”事件给来伊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品牌声誉和企业发展的长期隐患。如何重建消费者信心、加强供应商管理、完善质量体系建设是来伊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此次事件也提醒了其他企业,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来伊份休闲食品:外包生产模式的挑战与应对
来伊份,一家专注于休闲食品的企业,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在行业内颇具特色。它将生产、配送等环节完全外包,专注于产品研发、推广和终端销售。产品的来源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不知名的企业,这种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产品质量控制的挑战。
企业董秘张潘宏曾公开表示,来伊份对包装物有特定的要求,交给供应商完成。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产品出库前必须取得出库合格证。这表明来伊份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把控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挑战依然存在。
食品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来伊份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并不能完全杜绝供应商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的疏忽。产品的蜜饯加工环节、保鲜环节、卫生条件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对供应商的成本要求近乎苛刻,导致一些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重复使用原料等不当手段。
来伊份迅猛的扩张速度也是其产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其直营门店数量快速增加,从而拉动了供应商的快速增多,管理难度随之加大,质量监控也愈发力不从心。
对于这些问题,来伊份的证券代表陈宏杰选择了谨慎的回应方式。而行业专家李志起则认为,蜜饯行业内的很多企业都有类似的运营模式。为了加强对上游的质量把控,企业可以聘请独立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深入的检测。这不仅涉及到对某个样本的检测,更深入到原料、供应商管理、加工工艺、运输等各个环节。这种方法在过去的其他行业如IT和家电行业应用较广,但在食品企业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面对外部采购、内部管控和店面管控的挑战,来伊份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应对。除了加强质量检测,还需要与供应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确保产品质量。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店面管控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