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为保障人民健康,各地正积极优化医疗服务。以村医为主体的家庭医生制度正在推进,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各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实施分级诊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慢病管理和服务网络也在逐步建立,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村民有了家庭医生,享受便捷服务:
梅泽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大圻村的村民,今年70岁。去年的一次意外让他身体出现状况,发现肺部有结节后,他立即前往江苏常州接受治疗。术后回到家乡静养的他,需要定期换药和体检。作为梅泽华的家庭签约医生,村医秦烈昌主动与他联系,提供。梅泽华只需打个电话,秦医生便会开车接他至村卫生室进行换药和体检。除此之外,秦医生还会时常关心他的身体恢复情况,提醒术后注意事项。自郎溪县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以来,村民得到了全方位的健康医疗保障。除了,费用也有所降低。
医联体合作更紧密,患者家门口看名医:
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医院,居民张正清因意外摔倒被送到该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因医院条件有限无法手术,艳湖社区医院的医生立即联系上级医院专家为其办理了转院手续。张正清在上级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再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样的分级诊疗不仅方便了患者,还节省了费用。上级医院的专家还会定期到社区医院进行随访和指导,确保患者得到精准治疗。
除了以上两个案例,各地还在建立慢病管理和服务网络,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库,搭建县、乡、村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定期开展村医医技培训等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让群众病有所医,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十堰这座城市里,张正清的故事并非孤例。去年八月,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项创新举措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他们促成了全市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四大医院集团的签约合作。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纷纷挂上了“某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的牌子,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实行一体化管理机制。
张达介绍,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大型医院的接诊压力,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太和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杰表示,通过医联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诊疗,既省钱又省力。医院方面积极派专家到社区医院坐诊、查房,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助力社区医院实现“小病能治、大病能识、重病能转、慢病会管”的目标。
在广州荔湾区,陈阿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她的爱人患有高血压,长期治疗带来的负担曾经让家庭倍感压力。但现在,随着慢病管理中心的成立,这一切都得到了改善。这个中心由荔湾中心医院负责管理,联合了其他医院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了慢病管理和服务网络。
“慢病管理中心是我们这片区域里的福音。”负责人介绍,中心制定了慢病的分级规范诊疗管理流程与临床路径,为慢病患者提供了持续、全程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未来,荔湾区将建设更多的“慢病工作室”,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广东省的公共卫生服务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通过印发实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该省已建成多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广州市南沙区,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实现了医疗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利用,为居民建立了公共卫生健康档案,形成了全民健康信息库。
现在,在南沙区的医院,医生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轻松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系统上的电子病历让医患沟通更加顺畅,降低了沟通成本。“一份电子病历就能全区通用就医,”平台承建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数据联通,患者能够享受跨院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便利,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就医成本。”
这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历时两年,已覆盖南沙区的大部分医疗机构及众多卫生站,建立的健康档案覆盖全区80余万人口。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老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些信息无不显示着中国医疗服务的进步和创新。从十堰到广州,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三甲医院,都在为让患者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努力。这些努力不仅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