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深处,探寻慈幼局与育婴堂的温暖脉络。它们,是古代中国最早官办孤儿院的温暖记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见证。
在古代中国,溺婴之风盛行,这一陋习的背后,隐藏着时代的悲哀。溺婴,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残忍剥夺,更是社会观念和贫穷生活的残酷体现。面对这一非人道行为,出手干预,设立了慈幼局,用官方的力量抚养婴儿,以期减少溺婴现象。
元明两朝,官方的孤儿收养行为一度中断,但在明朝末年得以恢复。到了清朝,脱胎于慈幼局的育婴堂开始普及。这些育婴堂不仅接收婴儿,还为其提供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
育婴堂的工作细致入微,记录每个到达的婴儿的时间、五官四肢状况,询问捡拾地点和状态等信息,并详细记录在“收婴册”上。在城市里,有专门的“收婴设施”,类似于今天的“婴儿安全岛”,人们将遗弃的婴儿放入大木箱,看守者再将其送到育婴堂。为了避免弃婴者的身份暴露,育婴堂还设有保密的“收婴设施”,如同丰子恺所画的描绘育婴堂接收弃婴的画作《的吻》中所展现的那样。
育婴堂的开支来自民间资助和拨款,属于官民合办的组织。他们不仅抚养孤儿,还负责为其安排未来的出路。男孩长大后,他们会寻找合适的家庭收养,严禁娼妓家认养或作为奴仆。女孩则会被找到愿意收养为女或养媳的婆家。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孤儿出身,由养父从养生堂收养。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古代社会也并非全是黑暗与落后。实际上,我们今天所构建的社会福利体系,很多都能在中国古代找到影子或源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短暂的一瞬。从更高的角度看,古代社会仿佛是我们的上一秒,孕育着今天的文明与温暖。慈幼局与育婴堂的存在与努力,正是古代社会福利事业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今天社会福利体系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