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利益阻碍致“越治越霾” 政府成污染保护伞

雾霾再度笼罩北京,从轻度到重度污染的急剧变化,让人们深感忧虑。两会代表们直言不讳,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但现实却让人困惑,“为何治理雾霾的成果难以显现?”

专家指出,雾霾治理背后的真正挑战在于利益博弈。油品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关键措施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阻碍。在一些地区,中央和地方推出的治霾政策难以落地,处境尴尬。

尾放,成为雾霾的主要源头之一。油企和车企互相指责,谁是罪魁祸首?民众对此发出质疑:为何总是在限行、炒菜、烤羊肉串等表面措施上打转,而在治理尾放的关键问题——提高油品质量上却步履维艰?

按照国家汽柴油质量升级的要求,标准的过渡期已经明确,但油企的升级步伐却显得迟缓。面对社会上关于中国油品质量与欧洲相比的质疑,石油石化行业的相关人士感到委屈,他们表示油品升级的推进时间由地方决定,他们只能提供合格的油品。

油品升级缓慢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压力。新装置的巨额资金投入是油品升级的最大成本。短期成本过高,投入回收期较长,使得炼厂缺乏动力。据了解,柴油从“国三”升级到“国四”,成本每吨要增加200元左右。若按时间表升级,成本将超千亿元。

汽车界人士抱怨,油企采用拖延战术,导致汽车技术升级的排放效果大打折扣。而油企则反驳说,汽车才是尾气治理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尽管他们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油品升级,但达到国四及以上标准的汽车数量还不够多,运行的车能达到国五标准的更是不到10%。他还指出,黄标车虽然数量不多,但排放却占80%。而且,国内交通状况复杂,汽车怠速行驶状况多,这一状态下的PM2.5排放量是正常行驶状态下的6倍。汽车产销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交通拥堵问题,使得油品质量升级的减排效果基本被抵消。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打破利益博弈的僵局,真正从源头上治理雾霾。油品升级、汽车技术进步、交通管理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还人们一个清洁的空气环境。传统与新能源的博弈:雾霾背后的能源结构调整之路

随着雾霾天气日益频发,背后的能源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据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科院去年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揭示,雾霾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尤其是煤炭消费,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治理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是根本之道,必须逐步减少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事实上,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和能源消费大国的煤炭消费比重都在持续下降,而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却超过了20倍,这一数据令人堪忧。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了目标: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需降至65%以下,并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的负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推动了沿海及北方地区燃煤锅炉、燃煤电厂的天然气改造进程。

天然气供应和管输能力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随着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冬季“气荒”现象频现。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能源安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可再生能源有所发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全国人大代表、晋能集团董事长刘建中表示:“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都需要能源支撑,而国内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可能马上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把煤‘吃干榨净’。”

这一观点遭到了新能源界人士的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国家应将更多的财力和资源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指出,除了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心逆向分布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国家政策层面对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决策过于保守,成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速度迟缓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场关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博弈仍在继续,而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这一话题将更加引人关注。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而这一挑战的解决,将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