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真实的萧红萧红与骆宾基并没有姐弟

在电影《萧红》上映期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除了部分学者指出电影在史实方面存在一些不符之处外,影片主人公之一骆宾基的儿子张书泰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指出,电影中的“四角之恋”情节导致外界对萧军、端木蕻良与骆宾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误解。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纠葛并非单纯因为一个女人而产生敌意和仇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萧红在端木离开后答应嫁给骆宾基的传闻,实际上是讹传。

萧军、端木蕻良与骆宾基(原名张璞君)都是东北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上世纪30年代,他们因萧红而结识,而后因萧红而有所纠葛。骆宾基与萧红之间的情感并非电影中描述的朦胧浪漫的世俗“姐弟恋”,而是源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质朴情愫。

张书泰对于电影中的不实之处十分敏感,尤其是两处明显硬伤。电影中塑造的骆宾基与萧红之间的情感纠葛并不符合历史事实。骆宾基是一位性格豪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山东籍东北汉子。他照顾孤苦伶仃的萧红时,完全是一种正直的朋友心态和质朴的情愫。电影中的画面似乎给人一种骆宾基在萧红最需要他的时候也离她而去的错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时,日军轰炸香港,左翼作家纷纷撤离到内地。骆宾基也准备撤退,但在得知萧红在香港病重住院后,他决定前往探望。在端木蕻良无法照顾萧红时,骆宾基留下来陪伴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张书泰详细描述了父亲骆宾基与萧红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强调了父亲对萧红的真挚情感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张书泰还澄清了电影中关于骆宾基与萧军之间因争夺萧红的情感归属而翻脸的说法。他表示,父亲与端木蕻良之间的翻脸并非因为争夺情感归属,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友情受到了伤害。骆宾基认为端木蕻良在最关键的时刻没有承担起责任,不仗义地抛弃了萧红。但张书泰强调,他们两家的后代一直延续着这种友谊。

骆宾基并非作家张洁的舅舅,这一点也被张书泰澄清。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萧红时代的历史已经相当陌生,电影《萧红》或许是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途径之一。他感谢电影给年轻人补上近代文学史的重要一课,但也希望父亲的形象不被不实信息所影响。

骆宾基的真实经历也相当丰富。他临危受托照料病重的萧红,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责任心。他对文学创作充满热情,并在浙东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流亡到香港后,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人与土地》。

电影《萧红》在上映期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通过深入了解骆宾基的真实经历和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物的情感纠葛。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不实信息对人物形象的误导和传播。在香港形势紧张之际,端木和骆宾基等人带着萧红多次转移,躲避在周鲸文家、恩豪酒店和时代书店宿舍等地。随着12月25日香港的沦陷,众多进步人士纷纷撤离,此时的萧红却疾病缠身,喉肿、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入养和医院。因医生误诊,手术令萧红的身体元气大伤,更加虚弱。之后,她又被转至圣士提凡女校改成的临时医院。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萧红最终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这家医院。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至萧红病逝的短短44天里,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修订版序》中表明,他始终陪伴在萧红身边。病重的萧红曾向骆宾基透露,端木因需突围而不能常来探望她。骆宾基对此深表遗憾并谴责端木在关键时刻将护理责任交给了他。端木夫人钟耀群在《端木与萧红》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说法:端木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药物,并寻找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萧红离世后,端木以极其深沉的情感为她整理遗容,购买骨灰瓶,并亲手将其葬于浅水湾。

端木与萧红的爱情故事源远流长。早在山西临汾任教时期,萧红与端木便已结缘。当时端木曾当众称赞萧红的才华超越了萧军,这无疑满足了萧红的虚荣心。随着战争的爆发和撤离,他们的关系逐渐升温。尽管与萧军的同居生活曾长达六年,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萧红与端木的感情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最终选择了彼此,并在武汉举行了婚礼。即使在战争的硝烟中,他们的爱情依然坚定。然而命运多舛,日军轰炸武汉后,他们决定撤离到重庆。不久,萧红的身体因肺病日渐衰弱,最终决定前往香港避难。然而在香港的日子里,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头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端木委托骆宾基照顾萧红,而他自己则外出寻找食物和药物。不幸的是,萧红在年仅31岁时因病离世。

关于端木在萧红病重期间的所作所为究竟真相如何,已经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的是,端木在萧红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并为她付出了无尽的爱与关怀。他们的故事被电影《黄金时代》所展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关于萧红与骆宾基之间并没有“姐弟恋”的传闻,更多真实的故事细节和内幕,请关注相关频道以获取更多信息。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