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兴县的兴福镇,一个看似普通的小镇,却承载着“明胶工业基地”的兴衰历程。这里与工业明胶的斗争持续了八年,曾经坚决杜绝其流向食品领域。
4月11日下午,在兴福镇义和村,伴随着执法队伍的推土车,一座土胶作坊被夷为平地。当地人士透露,取缔的原因是因为接到了群众举报反映的污染问题。
事实上,就在作坊被推倒的数小时前,有媒体暗访义和村,引述知情人的说法,村子的制胶作坊晚上仍在偷偷生产,并将明胶直接送往冰糕厂。
兴福镇,如同河北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一样,都曾是中国的重要明胶工业基地。不同的是,这里的工业明胶流向食品行业的内幕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被媒体曝光,此后当地开始取缔这个高污染产业。如今的兴福镇,只剩下五家制胶企业,年产量不足两千吨。
近十年来,工业明胶流入食品生产领域是不争的事实,且曾屡禁不止。记者调查发现,那些在兴福镇无法容身的制胶作坊,已经流向邻近县市。面对历史和体制的积弊,监管体系能否力挽狂澜?这不仅考验着如今走上取缔明胶之路的古城镇,更考验着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
在义和村村口,有一家学杰制胶厂。尽管厂子里只剩下一间办公室,但老板告诉记者仍有工业明胶出售。土胶,也被称为皮胶,生产工艺与工业明胶相似,但更为简单。红黑色的土胶价格是半透明的工业明胶价格的一半,约四五千元一吨。
义和村是兴福镇制胶的肇始之地,也是制胶作坊最集中的地方。村支书刘学农告诉记者,全村350户人家中,超过一半都在熬胶。这些制胶厂老板大多是四五十岁的第二代制胶人。
早在几十年前,刘学农在生产队里当司机时,就已开始到周边各地收购皮革下脚料回来熬胶。这些原料不仅来自国内的皮革厂,还有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熬土胶的方法相对简单,只需要将皮料放进砖池,在石灰水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捞出放进锅里熬煮。
土胶作坊带来的不仅仅是恶臭的空气和水土污染。尽管熬土胶不需大量清水冲洗,但废水仍被直接排入河沟和水塘,废渣则被用来盖房或是垫路。
尽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熬工业明胶的工艺得到改进后,外观漂亮的工业明胶开始渗透食品业。与土胶相比,熬工业明胶的皮革下脚料要在石灰水中浸泡更长时间,经过洗皮机冲洗后,再加入硫酸中和ph值后进锅熬制。这样产生的淡黄色的半透明工业明胶虽然比土胶价格贵一倍,但相较于食用明胶仍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因此一些不法商家将其用于生产食品。
新工艺带来了更大的污染和耗能问题。排放的废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尤其是碱法工艺会产生大量高钙、高化学需氧量和高氮的碱性废水以及恶臭的胶渣和石灰废渣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此外每生产一吨明胶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工业明胶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那么简殷永泉专家指出单就生产工艺而言最致命的缺陷是无法排除皮革下脚料中的重金属铬。长期食用含重金属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工业明胶流向食品领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这也促使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工业明胶的行为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在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的实验室里,刘峥颢及其团队于2009年展开了一项关于食品添加剂明胶中铬含量的调查。他们深入了本地的十五个市场,采集了市场上的食品添加剂明胶样本,随后进行的化验结果令人震惊。
在众多的样本中,仅有两个样品的铬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每公斤食品添加剂明胶中的铬含量应小于2毫克。这意味着大部分市场上的食品添加剂明胶都存在铬含量超标的问题。其中,有十三个样本的铬含量超过了安全标准,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十个样品的铬含量甚至超过了每公斤一百毫克的标准,最高的一家竟然达到了每公斤两百四十九点四毫克,其超标程度将近达到惊人的百倍以上。这意味着人们日常接触的许多食品添加剂明胶,其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这一发现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质量问题更加重视,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人们纷纷呼吁加大对于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一事件也成为了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之一。这一事件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