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院皮肤科医生,因深知医疗行业的内部运作,对药物价格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坦言,因为“医院要赚钱养活自己”,在开药时会有不同的准则,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昨日,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在接受采访时坚定表示:“医生开药收回扣,肯定有,这个不能回避!”他进一步指出,药品回扣的现象与药品的价格销售机制息息相关。只要药品中标前的利益链不斩断,有利润空间进行“公关”,医生收回扣的现象就难以杜绝。
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恒生医院的一次会议上,江捍平强调了药品回扣问题的严重性。他提到,在医生用药问题上,市卫人委一直严格监管。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发现有一些药品因为利益关系,被某些医生反复开出大剂量,甚至超出常规使用范围。这种情况让江捍平意识到,医生收取药品回扣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
江捍平指出,医生收取药品回扣的手段非常隐蔽,卫生行政部门难以现场抓包。但近年来,市卫人委在打击医药行业商业贿赂行为上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他也承认,可能是个别医生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能掩盖药品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
对于药品价格虚高与医生回扣的关系,江捍平表示赞同业内人士的观点,正是因为药品中标时存在的高额利润,才使得某些人有空间去操作,给医生回扣帮忙推销药品。许多人认为,医生愿意开贵药与医院可以收取15%的药品加成有关。江捍平认为加成与回扣之间的关联度并不大。虽然医生开的药越贵,医院收的加成就越多,但公立医院现在实行的是药品收支两条线,医生的收入并不与加成直接挂钩。
江捍平还提到,30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药品价格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那时的药价全国统一,所有的医生都对药价了如指掌。而现在一个药品不同厂家生产的价格悬殊,这让医生有了选择的余地,也有了收回扣的空间。他认为关键在于限制药品生产流通的合理利润,公开出厂价、流通环节利润、中标价,让生产厂家、流通环节有合理的利润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好药。
记者调查发现,同一规格剂型的同一种药,不同厂家生产的价格会有巨大差异。有的药厂的中标价仅为2.96元,而另一家药厂的中标价却高达23元,相差6倍多。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思考:药品价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药品回扣现象的存在与药品价格机制、利益链的运作密切相关。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改革,公开透明药品价格,限制中间环节的利润,让医药行业回归公益性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患者的权益,让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据深圳某制药厂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参与采购平台药品招投标时的流程相当严谨。普通GMP药品在进入竞价议价目录前,药厂需根据出厂价加上约7%-8%的配送费用来确定投标价格。这一过程如同“厮杀”,竞争激烈,中标药品多以平价药为主。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省医药采购中心主任梁霞的印证,她提到竞价议价目录中的药品因充分竞争而价格相对较低。
对于一些独家生产或生产厂家较少的药品,进入议价环节时却面临砍价难题。这些独家生产的药品在专家议价环节往往难以降价。与此一些专利、原研、单独定价的药品,作为定价的药品类别,往往属于进口药、中外企业合资生产的高价药品,它们可以顶着“定价”、“独家生产”的光环进入医药采购平台。
深圳有数家医院出售的某些药品价格较高,而另一些相同药品却难觅踪影。据某药厂市场部负责人透露,价格过低的药品往往在医院难以被采购,即使采购了,医生也不倾向于开具。因为医院要维持运营,倾向于选择高价药品,这样可以合理收取15%的药品加成。
对于患者的选择权,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患者有选择药物的权力,但在采购过程中医院和医生已经为患者做出了一次选择。患者最终使用的药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医院和医生所“剥夺”。一位自称“有良知”的医院皮肤科医生也承认,医院存在倾向于开高价药的情况,因为“医院要赚钱养活自己”。
这种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某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能遭遇的“隐形消费”。就像开不同档次车的车主可能会被推荐不同价格的商品一样,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类似的情况——开高档药的医生可能更倾向于给病人开高价药,而开普通药的医生则可能更倾向于推荐平价药。这样的现象无疑给患者带来了困扰,也挑战了医疗行业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共同努力。部门应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管,确保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医院和医生应坚持医德医风,不为利润所动,真正为患者着想。患者自身也应增强药品知识,了解药品的真实价值和价格,以便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透明、和谐的医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