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太子胤礽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吗 真实

接下来跟随风趣网的小编,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唯一明立太子胤礽的世界,探索他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胤礽,这位在清朝两立两废的太子,更是我国历史上明诏的唯一一位太子,他的命运经历令人扼腕叹息。对于他的遭遇,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理解和研究。

胤礽是仁孝皇后的皇二子,嫡次子的身份使他从小便承载着与众不同的期望。康熙十四年,他刚满周岁便被册立为大清国首位皇太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一切的背后,源于他母亲赫舍里氏与康熙皇帝深厚的感情。赫舍里氏在生育胤礽时因难产离世,康熙皇帝对胤礽倍加关注与关爱,他成为康熙与赫舍里氏的唯一骨血。

康熙皇帝对胤礽的爱深沉而坚定。当胤礽四岁时感染天花,康熙心急如焚,将所有政务交给内阁大臣,全心全意守护在他身边。为了体现自己对胤礽的宠爱,康熙还将奉慈殿改名为毓庆宫,作为东宫。在培养胤礽成为太子方面,康熙更是倾尽全力。他亲自挑选讲师,如尹泰、汤斌、徐潮、耿介等人,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康熙明白国之储君必须以言导行,身正秉公。

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当胤礽奉旨监国后,他的一些行为开始偏离轨道。放飞自我的他亲近犯官、仆人,这些人的行为悖乱。虽然康熙对小喽啰大加惩处,但对胤礽仍旧给予了机会。胤礽面对诸皇子的压力以及直郡王胤禔的军功赫赫,他的权力逐渐被分割,形成了与大爷党的对立。索额图的出现成为了胤礽最大的靠山,却也因此引发了结党之争。为了抑制这股邪气,康熙对索额图下手。而胤礽却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中变得轻浮不稳重,走向了众皇子的对立面。最终因僭越行事触动了康熙的底线而被废黜太子之位。这不禁让人想起《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这不仅揭示了胤礽被废的原因同时也展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威和统治危机感。这一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斗争和宫廷纷争令人深思。在皇家的权力争夺中,情感与权力的碰撞显得尤为惊心动魄。当时,恰逢皇十八子胤祄重病在床,康熙皇帝期待太子胤礽能展现一些兄弟情深,前去探望。胤礽却对此无动于衷,这令康熙皇帝深感失望。回想起自己在乌兰木通会战期间生病时,太子表现出的冷漠与无所谓,不仅未表现出应有的关心,甚至还与病重的康熙顶嘴,康熙皇帝对此痛心疾首。

这种薄情寡义的行为,让康熙皇帝对胤礽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他担忧,如此对待自己父亲的人,将来又会如何对待满朝臣工和天下苍生?胤礽因此被废。

紧接着,康熙皇帝开始了他的政治角力。他昭告满朝文武,商议推选新太子。胤礽的废立引发了诸多波澜。大阿哥在揭发太子之后被三阿哥补刀,失去了选拔资格。与此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私下商议,企图扶上位,然而这一举动被康熙皇帝一票否决。不仅如此,胤禩被关押,八爷党的所有党羽也因此暴露无遗。

康熙皇帝明白,太子被废正是各种势力蠢蠢欲动之时。他用诱饵钓出了八爷党全体党羽这条大鱼。胤禩在这场角力中一时糊涂,未能看清形势。他忽略了当年索额图的结局——被圈禁赐死。康熙皇帝最忌讳的朋党竟然出现在胤禩身上,这让康熙皇帝大为震怒。再加上后来的“毙鹰事件”,八爷党彻底垮台。

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借梦见孝诚仁皇后之际,自己也生了一场大病,决定复立太子胤礽。这期间有许多猜测,有人认为康熙皇帝是在下一盘大棋,并非真心想废太子。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然如此。初次废太子时,康熙皇帝是真心实意,至于后来复立太子,则另有原因。

康熙皇帝曾在一次召集诸皇子时坦言,复立皇太子胤礽是出于无奈之举。因为大臣们联名保奏胤禩,而胤禩本身不得皇帝器重,所以康熙皇帝选择复立胤礽以压制众臣之口。这件事让康熙皇帝几年间都感到十分郁闷。

对于胤礽而言,康熙皇帝的二次复立是对他的恩典,是他重获机会的时刻。胤礽的一系列举动却让康熙皇帝忍无可忍。他不仅对那些对他不利的官员进行迫害,还继续排挤其他亲王。更甚者,爆出太子密谋逼宫让皇帝退位的惊天消息。在查清事实后,康熙皇帝长叹不已,最终再次废去胤礽的太子地位。

纵观皇太子胤礽的废立风波,许多人会觉得胤礽能力不足,无法胜任皇太子之职。但直接将原因归结为能力不足或许过于武断。在胤礽监国的日子里,他的对手是包含皇帝胤禛在内的诸位皇子,他的压力可想而知。其他皇子的挖坑让他倍感压力,也让他为了迅速登基而走上歪路。试想,如果皇子们能够和睦相处,又怎会逼父退位这样荒唐的事情呢?

皇太子的谋士团队水平不高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不仅未能准确揣测圣意,还频频给出馊主意。在胤礽二次被立后更是贪赃枉法,最终留下了把柄被人抓住导致彻底失败。然而在这背后也不能忽视皇太子的对手们的策略与行动所带来的影响。无论如何,“千错万错在大错”,自身的问题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不成器的主子只有不忠心的奴才这一说法也有其道理所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