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各方齐发力促进稳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稳就业工作,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他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面对部分企业缺工严重、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我们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尤其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就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压舱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各部门正在落实政策,打出“组合拳”,保存量、拓增量、畅供需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保存量是稳就业的基础。为了稳住就业基本盘,我们需要抓住关键点,稳住企业的运营。在福建晋江,信泰集团通过一系列稳定就业政策措施的推出,增强了企业的信心。一次性稳定就业补助、银行贷款贴息补助等措施真金白银地支持了企业。各地积极为复工企业解决防疫物资短缺等问题,保障复工顺利进行。

打通堵点是保复工的关键。从点对点接送员工到全力保障企业防疫物资,各地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浙江和安徽,大量的返岗复工人员已经顺利回到工作岗位。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复工复产,为稳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减负降本则是稳企业的关键。江苏南京的包子哥餐饮公司因为社保费的减免而得以继续营业。各地通过减免社保费、增值税等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在拓增量方面,新产业、新业态的崛起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在疫情冲击下,一些新兴行业如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稳就业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对冲疫情影响。我们还要抓住关键点,壮大新动能,开发新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的落实。不久前,美团宣布了引人注目的“春归计划”,向全国提供了超过二十万个工作岗位。在此之前,其外卖配送平台已经新招聘了7.5万名外卖骑手,其中一半以上的骑手在本省就近就业,这一举措无疑为疫情期间的社会就业市场注入了活力。

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大放异彩。随着“宅经济”的兴起和“不见面”业态的流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新兴行业不仅进一步稳定了就业市场,而且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地积极支持创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以顺应新经济发展趋势。例如,湖南省级新增了10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山东集中培育线上零售、在线教育、网络培训等功能务平台企业。上海也正在酝酿在线科技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各地都在努力向新经济新动能寻求红利,为新岗位拓展空间。

为了开发新岗位、扩充就业池,各地也各有妙招。贵州引导毕业生走向基层,推出了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项目、青年见习计划等,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黑龙江的国企更是担当起表率,如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地方国有企业发布招聘公告,提供了1083个就业岗位。

在优化政策环境的各地还在探索多路径以支持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求职转变为“屏对屏”,“空中双选会”、“云招聘”等网络招聘方式的出现,让求职应聘步入了“云时代”。在北京、重庆等地,“云招聘”活动汇集了上千家企业,提供了近5000个职位。企业遇到困难时,也伸出援手,如福建福州市的工作组远赴劳务输出地招工,浙江台州市则通过大数据前置招工,有效地帮助了企业恢复生产。

新思路催生用工新模式。针对传统服务业开工暂受影响、已复工企业却用工不足的问题,安徽合肥市搭建“共享员工”调剂平台,让复工企业通过共享员工的方式灵活调剂用工。重庆则给外出务工者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新选择,让求职者能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于3月31日起开通失业登记全国统一服务入口,让失业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失业登记。这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出对民生就业的深切关注和对新经济形势的敏锐洞察。

在这场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各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也看到了未来就业市场的无限可能和潜力。无论是新经济的崛起,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在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背后的努力和成果,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就业市场充满了期待。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